在2022年的时候,国家统计局就有数据显示,我国灵活就业人群已有2亿人,到目前为止,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。
在我国,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和一些有特殊需求人群的青睐,这种趋势的背后,存在多重因素。
首先,在几年疫情影响下,企业裁员和就业压力是促进灵活就业的主要因素。由于前几年疫情的爆发和扩散,许多企业陷入了经济困境,为了降低成本,不得不采取裁员等措施,导致许多人失去了工作。
同时,随着苹果把部分手机生产线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等国,也带动了一群“跟风小弟”如富士康这样的御用代工厂的迁移,这也让国内失去了大量的就业岗位。
去年任正非就预判过,未来10年,全球经济都会不断衰退,华为那些不能盈利的部门将会被通通甩掉。最大限度开源节流,保障盈利,才有活下去的希望。
相比之下,灵活就业就成了很多人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式,让他们能够自主创业、自由职业或者从事短期项目等,实现自我价值。
其次,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,而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扩大,这不仅加快了学历的贬值,也导致竞争激烈,陷入了狼多肉少的困顿局,许多年轻人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转向其他行业,从而选择灵活就业。
另外,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,一些新兴行业如共享经济、知识型服务等已经逐渐壮大起来。
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家或者远程完成,这也促使了不少每天上班打卡的在职员工的价值观念变化,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,因此对灵活就业形势的需求也在增加。
对于早九晚六上班的人而言,他们很多会选择离职后全职灵活就业,这意味着他和公司所共同缴纳的社保会中断,只能选择以灵活就业人员个体方式缴纳职工社保,那么在职人员转为个人灵活就业后,有哪些利弊呢?
第一、社会保障和自主权兼得
在职的人转为灵活就业者之后,需要在社保局把以前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保的方式,转成以个人灵活就业的方式缴纳养老和医保。
这样个人既可以继续享有和单位普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障,又可以不受雇佣关系的束缚,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,并且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,以适应个人和家庭的需求。
第二、可按需自主选择社保缴费基数
其次,灵活就业者可以自己按需选择社保缴费档次,在公司上班的人一般缴费档次(基数)是由单位申报的,申报基数一般和所在城市的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数额有关,大部分的私企和民企一般都按最低档次缴纳,像国企、央企等一般都按最高档次缴纳。
在职员工换成灵活就业方式缴纳后,就可以在60%-300%档次之间选择缴费档次,一般来说你经济宽裕可以选择高的档次,如果手头不宽裕就选择低档次的。
第三、灵活就业人员可申请额外补贴
如果你是被公司开除或劝退的,那就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申请失业金,我在成都的一个朋友,他办理了失业金后,就可以领两年,这两年内他每个月可以领到1900多的失业金,这完全够他失业期间正常缴纳社保了。
如果你是自己辞职的,也可以在网上申请领取失业补助金,失业补助金一般是按你缴纳社保的年限来发放补助,从几百元到1300元不等,一般会发放半年,但这个项目审核比较严格。
还有一些确实就业很困难的人,比如4050人员等,可以申请社保补贴,比如每月你的社保共缴纳1200元,社保补贴800元,那你个人缴费就只需要400元,经济压力就减少很多。
第一、缴费负担也变大
在职人员的缴费比例是,养老金个人缴纳8%,医保2%,按5000元的缴费基数来看,个人每月只需缴400元进养老账户,100元进个人医保账户;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交费比例是20%,医保是9%。
那么同样的缴费基数,灵活就业者每月需要交1000元养老保险,和450元的医保费用,比职员工要多负担近3倍的社保费用。如果收入不能稳定的话,那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
而且让你想不到的是,在职人员缴的2%的医保费用可以都进入个人医保卡账户,而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费的9%医保费用全进的统筹,换句话就是个人医保账户中没钱进来。
第二、社保缴纳不稳定
灵活就业者虽然可以选择更多的缴费基数,但通常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会有所波动,这使得他们很难预估每月能否凑够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。
灵活就业者通常没有像正式员工那样的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,很少有人像正式员工那样缴纳长期或终身的社保。
他们在缴纳社保时,大多只能缴纳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各种原因中断,这意味着他们在突发事件、如疾病、意外等情况下,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
第三、灵活就业者的可保险种减少
一般对于在职人员来说,我们通常有五险一金,包括养老、医保、失业保险、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,有些公司还会买公积金,而灵活就业人员只能买养老和医保。
目前国内只有广东的灵活就业者有生育保险,其余大多数地方的灵活就业人员都没有生育保障,生育保险通常会提供针对生育期间的特殊福利。
例如产假期间的工资保障、医疗补助等等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参加生育保险,就需要自己承担所有的医疗费用,这可能会让他们面临更高的经济风险。